自心本性即光明

開示:堪布卡塔仁波切

摘錄:《了義海》

錄入:琪霏

校正:菩提法燈

教言,當心不造作時,它就像不曾被攪動的水一樣清澈。這意為當我們的心受到紛擾而產生執著時,其本俱的無作明性也會跟著受遮晦而失真。每個人的自心本性就是這個光明,它也可以稱為明覺或平常心。基本上,它們指的都是同樣一個東西。光明在此意為一種清晰的覺觀,而明覺則代表其觀力。平常心指的是剩下的東西,意指在我們將所有的執著和煩惱凈除後,所剩下的東西即是。這些是每個人的心與生俱來的一種功德力量,因此,我們一定要斷除執著,以顯發這種特質。

有些人相信斷除執著即是要停止一切的體驗覺受,並且完全舍棄所有的表相東西。事實上,這樣是錯誤的。由於表相事物只是我們心本俱之明性的一種化現,因此若摒除一切表相的東西,便表示我們的心將隨著它而停止一切作用。

事實上,想要讓表相事物和我們的經驗覺受終止是不可能,也絕對沒有必要的,因為這樣會造成一種想要使意改變的心態。而事實上,我們要做的恰與此相反;我們要做的是不作意改變,而讓心自然安住。倘若我們想去除或改變表相的東西,倘若我們想改變透過感官意識所覺受到的一切,那麽這只會讓自己生起更多執著,讓事情變得更糟罷了;這是一種雙重的執著。

由於表相的東西和我們的經驗覺受永遠不會停止,所以它實際上也沒有什麽好害怕的。也許初學者在開始起修時,會產生某種害怕的心理,但事實上,一切外在的東西並沒有改變。在修行中唯一改變的是我們的煩惱妄念減少了,而相對的,它的俱生力量也更明顯的顯發出來。這是一種心持續住其明覺的表現。

由於明覺並非代表一種空無的體驗——一種完全沒有任何經驗覺受,或完全舍棄表相之物的體驗,因此,它的明性也將持續不斷的做化現。我們可以找到它的兩種特性和力量,也就是代表覺受能力的明性,以及源源而出的各種覺受和體驗。當我們無執無念的安住於這種光明境中時,我們可借用幾個名詞來表達它,但這些名詞亦僅屬擬聲詞而已,沒有確切的語源。第一個是“辛阿或辛阿哇SING NGASINGNGAMA(中譯註:NGA的正確發音應為臺語的‘難’)”,意指無執或無著——無著之明性。另一個我們使用的名詞是“耶叠或耶叠哇YE DEWA DE YE”,意謂無礙亦無斷的體驗覺受。

正如昨天我們所說的,在開始時,也許我們只能有剎那的體悟,靈光一閃即過,就在一彈指間而已。所以這就是我們必須利用每一個因緣讓自己一再熟悉這種明覺的道理。由於它稍縱即逝,所以我們必須要這樣做,以增加修行上的力量。而當我們越來越熟悉也越穩固時,便能延長到“能擠一滴牛奶”的時間。然後我們再繼續逐步延長它,而此則有賴於自己一再的修習。

這時我們可能會對自己已能住此明覺之境產生一些執著。有時當我們發現自己可以稍為延長住境的時間時,心裏便會想:“今天真是不錯,我已經可以把這種境界保持得比較久一點。”而產生一種沾沾自喜的感覺。但這表示下次當我們無法達到一樣的時間時,便會覺得很氣餒。陷於時而得意,時而氣餒的心態中是不正確,也不必要的。因為不論高興或難過本身都會妨害我們自然無作的安住明覺之中。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用一點心,使自己不要陷入得意和氣餒的循環當中。

 

轉載請註明:【觀世音.噶瑪巴:www.karmapa-chinabbs.com】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