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布置整理佛堂

原文在噶舉人法集《三勝妙》出版

經編譯者同意,【噶瑪噶舉中國論壇:www.karmapa-chinabbs.com】編輯小組重新排版輸入,供養大家。

一般來說,不同的國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習俗,但除非該文化有著絕對的益處,否則,它並不會是一個頂重要的議題;當然文化習俗顯示了一個民族的特性,它也不是完全毫無意義的,就算是一個落後的文化,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

舉個例子,脫帽是西藏敬禮的方式。但這個動作並不是對每一個國家的人都有意義,重要的是你是否賦予它實質的內涵。如果你只是感到新鮮而做同樣的動作,那是沒有太大的意義的,當然,如果你對某個西藏人十分尊敬,這也是一個表達敬意的好方法;尊敬別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印度人向長者敬禮的方式,是彎下身用手觸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碰自己的額頭,象征自己最高的部位和對方最低的部位是相等的,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最高敬意。

你用這種禮敬的方式,如果是真誠的,也是很禮重的,但同樣的,若你只是因為新鮮好奇而做,並不了解真正的內涵,甚至還感到勉強,不自在的話,就沒有什麽益處了。一旦外在的新鮮感沒了,你只會因為內心的矛盾而空留失望的感覺。

同樣的,當你在布置一個佛堂,如果也抱著這種不成熟的心態,那麽你的佛堂就成了一個佛像法器的收集處,好比只是為了好玩,展示一下外國的東西,而別人也只會將這看作一場展覽秀,或當做一些沒見過的新鮮玩意而已。這樣一來,你設置佛堂的本意和從事俗務的工作就沒有什麽兩樣了。

還有一種毛病,是在佛桌上放置一些龐大但不協調的東西。如果你曾到過某些西藏貴族豪門的家中,你會發現他們的佛堂擺設十分豪華繁縟,好像只為炫耀他們的家中有多少金銀財寶似的。這就是典型的“拜金佛教”,這種信仰佛法的心態不過是虛榮,浮華而已。

根據佛陀的開示,佛堂應該在一個無幹擾,無安全顧慮的地方。譬如一個地區常有打鬥發生,或是屋主是個會幹擾你清修,隨時可能趕你走的人,那麽該地就不是設置佛堂的好地方。

設置好佛堂之後,便要保持清潔,這是很重要的,就像保持自身的整潔舒適一樣。一個整齊清潔的佛堂是很有啟發性的,特別是相當的階段,這時內在的覺受將比外在的擺設來得重要,但對於一般的初學大眾而言,佛堂這些基本的工作仍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佛龕應該多高多寬並沒有特別的規定,這決定在你地方的大小。一般來說,佛龕應該穩固,莊嚴,而且愈高愈好。若是以更精確的角度來看的話,佛龕必須是一層,或三層,或五層(單數層)。

三層的佛龕象征行者將自己的身、口、意供養給諸佛菩薩,而經由對自身執著的供養,行者便能了悟到諸佛菩薩的身口意,達到與諸佛同等的覺悟。

五層的佛龕則象征五方佛或五智,籍此不斷提醒我們的覺性。

一層的佛龕則象征究竟果位只有一個,也就是圓覺自性。這唯一的一層,及一組八供也涵蓋了三層及五層佛龕的意義。

就一個五層的佛龕而言,最高的一層應供奉代表諸佛菩薩、上師的塑像,或唐卡以及經典,而依下第二、三、四層則各排一組供養,作為對三根本的供養,分別為:

1、外供/供養諸位上師----引導我們開悟的根源

2、內供/供養本尊----一切法門的總持

3、密供/供養菩薩護法----究竟供養

以上這些都是在較高深的法教中才做的供養。在第五層則放一些水果食物、飲料等供品。這樣能增強我們的供養之心,積聚開悟所需的功德,並凈除我們的習氣與三毒。

任何佛菩薩的塑像、圖片或畫像都應盡量整潔排列,保持幹凈。如果桌上佛像繁多且雜亂無章,一眼便可明了你是怎樣一個人。當然,你一定不想要這樣,因為別人、尤其一個門外人看到,便會產生壞印象。也許他們會嘲諷說:“喔!原來也不過就是那麽回事嘛!” 因此把佛像或法照片依序整潔排列相當重要,讓每一個人看到都能充滿法喜,帶來啟思,進而產生更大決心,精進修持佛法。

我們設置佛堂,基本上希望能對自己與別人都有益處,但如果你沒有將佛堂料理好,雖然佛菩薩不會介意,但這也會顯示你自己的怠惰懶散。

對於一個佛堂的料理及供養,事實上就是“六波羅密”的修行。

我們把佛堂布置得舒適清爽,換上凈水,供上許多清靜的供品,並抱著一個清靜的心,這就是“持戒”。“持戒”的本質在於清靜自在,經由這樣的修行,就能圓滿這些特質。

此外,以一顆虔誠的心,去除貪婪執著來供養花、香、燈、果等各種供品,無論其大小,都全心全意毫不遲疑地供在佛前,這就是“布施”。

供佛應該歡喜,這樣你才會願意花時間來做。但你若做得很勉強,將之視為負擔,滿腦子想的都是俗務雜事,便表示你並沒有很好的耐性。如果你能好好地用心來做供養,這也就是“忍辱“(譯者按:六度中的(忍辱),基本上亦包括細微的(耐心)一層意義,並不只針對別人的咒罵汙辱之忍而言)。

接著,保持這種不間斷的供養和不變的虔誠,不是想到才做,就是最基本的“精進”。而當你在作供養時,必須專心。譬如你將水倒入供杯時,如果有些倒了半滿,有些溢了出來,而有些更忘了倒,這就是缺乏專註的心。能以專註的心在這些事情上,把每個供杯排好,每杯的水都倒得恰到其處,這就是“禪定”。

這些對諸佛菩薩的供養,是為了自己與一切眾生的利益,積聚功德。事實上,這些作為亦能使眾生從造成輪回根本的“我執”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智慧”。

然而無論供品是大是小,你應該觀想這些供品代表了所有珍貴美好的事物,而且如果你能將這些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這功德即變得無量無邊。無論一個人的業障有多重,這功德也不會完全被消除。

因此,做供養,把佛堂保持清靜是培養“智慧”波羅密一個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做完供養,離開佛堂後,一天之中亦應保持那種專註的覺性。

早上能帶著清醒、虔誠的心,以及奕奕的精神上佛堂很好,但一天下來覺得疲累,變得懶散時,把帽子、臭襪子隨手亂扔,便前功盡廢了。也許並非存心這樣做,但已可看出一個人缺乏專註的心思與生活的紀律。我們知道其實每日生活中,大部分都是雜亂無章,只有少數是井井有條的。布置佛堂、行供養等就算再有功德,其利益也將因個人的懶散、漠然以及缺乏專註的心而蕩然無存。就像你繪了一幅好畫,卻用腳去踐踏它,使它失掉了價值。因此你可以了解,一個人專心每天把佛堂整理得很好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當你在做供養時,必須融入其中。你必須保持一種諸佛菩薩、傳承上師以及本尊就在你之前的覺觀,不要當成例行公務,變成一種負擔。好像認為只要我有來上班,讓老板瞧一眼便萬事通過。因此,要以一顆喜悅誠懇的心來做這些供養,就極為重要。

基本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修行佛法。能奉行任何的善行,道業就將增長,從這個角度來看,戒律的要求不再是約束,反而是覺醒和自在的泉源。我們進入一個佛堂,必須衣著整潔,保持恭敬的態度,避免犯任何過失。當然,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專註、謹慎,因為佛法的修行就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實踐。

 

編輯小組錄入:顏菲 校對:菩提法燈

 

轉載請註明:【噶瑪噶舉中國論壇:www.karmapa-chinab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