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噶舉 堪布卡塔仁波切問答錄 —— 三昧耶戒、無我、積聚功德

開示上師:堪布卡塔仁波切

問:如何能判斷一個人是否登上了菩薩地?

答: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可以再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要問日光是不是照耀著的話,除非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才知道;如果沒有眼睛的話,也是白問了。所以,如果已經證悟的話,自己便知是否已登上了菩薩地,但他人則無法知道,除非他也有同等的證悟。

問:登上了菩薩初地的人,在世間上還會造業嗎?還會受果報嗎?

答:登上了菩薩初地以上的人,雖能夠不再造作新業,但並非指過去所造的一切惡業都已完全凈除了。所以,他還是有過去的業,要漸漸、慢慢地去凈除它,新的惡業才不會再造。

問:請問仁波切,在日常生活是如何持守三昧耶戒?

答:這個三昧耶是取決於你受的是何種三昧耶戒。由於我不知道你是受什麽樣的三昧耶戒,所以沒有辦法肯定的回答。基本上,如果你已受了,不管是聲聞緣覺乘的三味耶(別解脫戒)、或是菩薩乘的三昧耶(菩薩戒)、或是金剛乘的三昧耶,不管受的是哪一種的三昧耶,你都要在每日的生活中保持不去破戒。基本上,小乘或是聲聞緣覺乘的三昧耶,都只是在一生是要持守的;但是大乘或菩薩乘,也涵括金剛乘的三昧耶,則是從現在開始,直到成佛為止,要嚴守的。所以我們在每天之中,要多做努力,不要把我們曾經受過的戒,或是發過的誓言破壞掉。

問:三昧耶戒守得好,果報是什麽?守不好,果報是什麽?

答:如果能把三昧耶戒守好,就會漸漸地往上爬,最終的結果就是證悟成佛。如果破了三昧耶,就會墜入三惡道,越墜越低,直到最後墜到地獄裏去。 這個就是守與不守三昧戒的果報。

問:我曾讀過有關發展“無我”這方面的東西,但總覺得有些困惑,怕這種心態會讓我對別人生不起慈悲心,因此,我不敢去碰它。我不接受一切事物非真,或人亦非真的想法;我熱愛人們,愛這世界的美麗,我怕“無我”會讓我變得冷酷。

答:你對空性的體悟有些微誤解了。了悟一切事物的非實存性,或曰“空性”,並不人破壞你的慈悲心和愛心;相反的,它會讓你更為擴展。空性就像太陽,而慈悲和愛則像陽光,有太陽的地方便會有陽光。

當我說,我們可以藉由邏輯的審視,而了悟一切事物的非實有性和空性時,我並不是說它們消失不存在了,每樣東西還是好好的在那裏呀!讓我們舉地毯為例,倘若我把它分解成很多小部分,便可獲致一個結論:沒有一個具體堅實稱之為“地毯”的東西存在,但這並沒有把地毯變消失了。一個人了悟空性後,他也依舊存在。我們只是了解到萬事萬物的無常和其依緣性,我們也了解到眾生不明此中道理而陷迷惑,因而對他們產生更大的慈悲心。因此,了解空性可讓我們的慈悲心更進一步增長,它不會被此冷卻的。

不過,你的問題也有點破綻。你說你熱愛欣賞世界的美麗,很明顯的,它是攀附於一個執我的想法,就是這個“攀執”在給你制造問題,讓人陷入輪回不能自撥的。

我們同時也要知道,無我的體悟是不能靠文字達成的,我們一定要實際去修行,藉著一而再、再而三的體驗,才能證入完全的無我境界。每次我們聽到人無我、法無我、眾生無我時,便倍感困惑,我們想:“這怎麽可能,而且我們也不要這樣做。”我們會問:“為何我要無我?”這表示長久以來我們已經執著慣了,因此,現在要接受“無我”這個字眼便有了問題,要證悟它更是困難,那是要經過實修的。

問:如果做每件事時,心裏都想著是不是有功德才去做,那麽這種發心是不是錯誤的?

答:我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聽聞佛法,就能夠去除無明,好像燈光去除黑暗一樣;所以我們在做種種供養時,我們的心裏就不會有任何“這是不是有功德”的疑問了。另一方面,功德的積聚取決於我們的發心,所以做事前應想“這事是否能利益他人”而非“這事是否有功德”。清凈利他的發心本身就是功德。

問:如果發心的動機只是為了自己,或自己家人的利益,這樣是不是功德的積聚就不大?

答:只要我們發心是好的,一定能夠積聚功德。譬如說,如果我們的家人有了麻煩,或是我們的親人朋友生病,我們去幫助他們,都絕對是能積聚功德的。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放棄我們的家人朋友,我的意思是,我們剛才談過的積聚功德的對象有三種,而最高的就是佛菩薩。我們幫助家人、親友還是能夠積聚功德的,只不過由於不是積聚功德的最高對象,也就不能積聚最大的功德。

問:供養之後後悔,便沒有了功德,那麽是要懺悔或繼續供養?

答:這就像你身上穿了幹凈的衣服,忽然掉入了泥濘之中,那麽你到底是要趕快把身上的泥土洗幹凈?還是就把它這樣穿著?所以我們要是犯了錯,就要懺悔,這樣才能夠把汙染洗幹凈。把汙染清凈以後,我們便要非常小心,不要掉到泥濘裏去了。

問:如果以同樣清凈的心來幫助甲、乙兩人,甲欣然接受,而乙則因為某種原因而心生嗔恨心。請問仁波切,這兩種情況其功德相比如何?

答:由於我們是凡夫,沒有辦法去分辨所供養的對象是清凈或不凈,所以在做布施的時候,只要我們的發心是純凈的,不管供養的對象如何,所得的功德便是一樣的。以剛才的問題來說,對甲而言,他感到非常高興,由於你對他的幫助或布施,你會得到的功德;甲也會因為發了歡喜心及感恩心,而同樣積聚了功德。乙雖然對你的幫助感到生氣,但只要你自己對他並不產生恨心,也同樣能夠積聚功德,這是因為你發心純凈的緣故;但乙本人由於生了嗔恨心,所以沒有辦法積聚任何功德。

問:福德如何增長廣大?

答:增長福德的主要方法是回向。當我們積聚了福德資糧後,要回向給一切眾生,讓他們也分享我們的功德。而且回向時,必須毫無分別心,朋友或仇敵平等的相待,也不要期望有所回報。有情眾生的數量如虛空般無邊無際,如此我們的功德資糧也會一樣的廣大無邊。不僅從回向的意義來看如此,就其目的而言,也是為了讓數量廣大和虛空般的眾生能獲得證悟,因此,我們的資糧會積聚的很快。福德資糧的積聚是取決於我們回向時的心態而定。

問:修金剛薩埵法時,其中有一個誓言是說:“從今以後絕不再犯錯”。但由於無始劫以來的習性使然,我們不可能修一次法後就不再犯錯,因此,常常感覺修這個法會有罪惡感,怎麽辦?

答:在清凈自己之罪障時,懷有罪惡感是很有建設性的事。不錯,由於無始以來的習性,我們不可能修一次法後就不再錯了,但由於你有罪惡意識,因此下次再犯而與誓言相違時,做錯事的感覺就不會很愉快,而是懷著歉疚與後悔的心。因此,再造的惡業就不會很強、很大。舉例來說,一個人如果造惡沒有凈化,又沒有不可再犯或懺悔的心,便會樂此不疲,一犯再犯,並對自己的惡行感到自喜。如此一來,除出身、心所做的惡業外,又加上隨喜,所積的惡業就會變得非常強烈了,所以罪惡感從某個角度來講是很助益的,它不會讓你隨喜惡行,還會提醒你要用對治的方法來凈化自己,因為我們不可能一次就能斷除所有的惡行。

 

摘錄自《證悟的女性》 轉載請註明:【噶瑪噶舉中國論壇:www.karmapa-chinab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