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眾所歡迎的人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於紐約屋士達噶瑪三乘法輪中心開示
我們都生而為人,不管背景如何,生為男性或女性,社會階級是高還是低,一旦生為人,就一定有能力去了悟內心本具深奧的智慧與慈悲。雖然我們本來就具備這種證悟的能力,但還須首先藉由方法去認知、了解, 啟開並證悟我們的內在智慧。那些己達目標的人,我們稱為覺者;而還未認知此等能力與智慧的人,就稱為眾生。
我們知道有許多成就者和菩薩,都曾顯示此種超凡卓越的特質。他們示現神變,似乎具有一種遠勝我們一般凡夫眾生的領悟力。但是事實上,他們並沒有超越我們,因為我們同樣也有此非凡的潛能,只可惜無法顯現出來。因此,我們首先要學習,如何去發揮這些確實已存在於我們自身的能力與傳潛能。
了解了這點後,可能會有人問:“既然我們都本具這種智慧與特質,那麼我們不是遲早就會自然開悟的嗎?”
事實上,開發心智和凈化內心的染汙,都不可能憑空得來。無始以來,我們已轉生過無數次,但由於沒有應用啟開智慧的法門來凈除業障,所以仍停留在一個凡夫眾生的階段。同樣地,將來不論我們還要再轉世多少次,如果不修持,也會一直停留在同樣的階段。因此,不論我們聽聞何種法教,都應每天修持,並且將它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上。
已經覺悟的眾生——佛陀,曾在其法教中提到:“我無法用雙手消除所有眾生的苦痛,也不能將我的智慧和證悟交付於眾生的手中,這種解除痛苦和賦予智慧的方式都是行不通的;不過我能做的就是把開悟的方法,絲毫不差地傳授給大家。”圓滿地教完此無瑕的法教後,佛陀說:“至於一個人是否能完全自痛苦中解脫,圓滿的開展心智,便完全視他是否精進修持而定了。”所以,即使是兩位領受同一法教的弟子,其中一人也可能由於特別精進,且較具領悟能力而進步得較快。
佛陀傳授圓滿無瑕的法教——此譯為「法門」——所講的即是三種次第的法門。第一是以初學對象為主;第二是供己入門,且小有心得者;第三則是適合高級進階者。每個層次都有法門,每個法門也都是不可或缺,彼此相輔相成的。當我們出生時,有的只是嬰兒或孩童的能力;長大成人後,能力隨著學習增長。當歲月過去,我們在人生中也有更多的經驗和智慧要去體悟——我們也要以同樣的態度,循序漸進地修持這些法門。
有很多行者自覺天資淺薄,因此,終其一生都應留在初學的階段;也有些人自認應該只修高層次的法教,這兩種想法都是錯誤的。當你對佛法完全陌生時,你要將自己引入修行,學習佛法,這時你是個初習者;當學習了解了佛法後,便進入第二個階段,你不能永遠停留在初階;當你在進階中有更深的領悟時,也要進入高階。行者不能終其一生都停留在初學階段,同樣地,行者也不能一開始就從頂點的第三階段修起。我們都要循序漸進的建立起自己的領悟力,這觀念和建造房子一樣:為了想快一點完工,就把屋頂先蓋上去是行不通的;沒有墻壁和地基,我們根本無法把屋頂架上去。因此,我們必須先打地基,然後砌墻壁,最後才蓋上屋頂。
現在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來修持這些法門?要進入這些教法,我們必須持著三個態度:第一是聽聞法教(聞)、第二是深思其意(思)、第三是如何以之實修(修)。
所以,首先我們必須先聽聞教法。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必須聽完佛陀所有的法教,因為很明顯地,這要花上很長的時間。其真正的涵意是:我們必須聽聞並接受所聽到的佛法,將它應用在自身上。要如何接受所聽到的佛法呢?你要像病人領受醫師所開的藥方一樣接受它,把藥服下就行。如果你在服藥前要先研究藥本身,也許在還未研究完前,就已經病人膏肓了。所以,在此只要將所聽聞領受的法教,盡可能地應用在日常生活和修持上。
第二個步驟是思惟或思考。深思你所聽聞到的佛法,是很重要的事,因為如果反復思惟聽聞到的法教,它就會在你的腦海裏保持鮮活,牢牢記住,這對修行有很大助益。如果你缺少思慮的過程,就會像被帶去看表演的兒童一樣,雖然看得很盡興,卻沒半點記在心裏——只記得節目很喜歡,但卻根本忘了節目的內容和順序,不久也就忘光了。我們不要聽聞佛法後,由於未加以深思細嚼而把它遺忘了。
光是接受法教,思惟其意,仍未臻完善,我們必須實修 。第三個步驟,就是應用我們已領受並思考過的法教,實際去修持。禪修就是修持,只是聞、思佛法,而無真正的修持,對自己的助益並不大。這就如同學習烹飪一樣,如果你從一位大廚師那裏學習如何做菜、如何調理,並且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由於從未實際操作過,還是可能餓死的。從廚師那裏學到的,變成一點用處也沒有,因為你從未真正去做過。要好好吃一餐,必須先烹調,而這就是修持。
要體悟欣賞自己所擁有的美德、智慧和學養,我們必須實際地去修持、實際地去禪修。很多人以為禪修只是初學者的事,一旦進階就不需再做禪修了;其實禪修對初學者和高程度的修學者來說,都是必要的,它是探索心靈最基本的東西。
西方人常誤解了禪修的意思。「禪修」一詞使人望而生退,以為禪修就是要離群獨居,在樹下或山洞裏,一直打坐,直到餓死為止。他們認為禪修就是要放棄一切:家人、房地、財產、財富。心中存有這樣的想法,一提到禪修,就把他們的聰明才智都嚇跑了。但是,事實上,禪修的真意並非如此,你不必把一切都放棄。開啟智慧的方法,就是禪修;將修行融入日常生活或世俗活動中,就是禪修。它會逐漸地開展我們心靈的力量與智慧。
當這些內在的待質和美德增長時,我們就會自然地遠離那些世俗之物了,我們會毫不費力地舍棄自己的產業和財富。當內在的特質啟發後,舍離之心就會自然生起,我們不須強迫自己放棄什麼,它會自自然然的發生,就像暖夏驅走寒冬一樣。當內心的特質開展時,我們就會輕易的舍離財富,就如同季節更替,春天來臨時,我們脫掉寒冬的大衣,不再需要它了一樣。溽暑到來時,毫不費力地,我們就會輕易地脫掉了毛衣;同樣地,當內在的特質發展得夠成熟時,我們就會輕易地舍離了財富。就像我們從一個充滿敵意的國度離開,前往另一個友善溫暖的地方一樣,我們會毫無一絲猶豫地離去,奔向另一個更動人的地方;一如我們內心的特質開展後,就會毫不遲疑地舍棄一切物質俗務——事實上這是自然發生的。
當一個人心中產生了舍離的念頭,當他體驗到這一切的改變時,會充滿喜悅,無一絲不快的感覺,因為它是隨著內在世界的開展而來的。若非如此,要放棄一切,就會讓人覺得受不了。
我們再回來談禪修的事。有許多人認為修行會引發精神上的問題,他們認為修行者都是腦筋有問題的人,既然自己也不想變成瘋子,便對修行一事裹足不前。他們認為修行會妨礙世間成就,以及造成精神問題,阻礙其心靈上的成就。事實上,我可以向諸位保證,如果你依止一位具德上師修行,絕對不會產生任何精神問題的;但如果你關起門來自己修,並未依止一位上師,只是自己根據資料或書上的片斷來修時,就有可能會導致精神上的問題了。
舉例來說,你讀到一本談論勝境的奇書,很想馬上就去——你開始朝往自認是勝地的地點去;不過,你很可能完全走錯了方向,而書本也不可能開口說話來糾正你。只靠自己修行,也同樣有誤導途徑的可能,因此你要做的事是:在知道有這麼一個殊勝的地方後,就向曾到過此地的人索尋資料。得到這些線索後,便有了指標,這樣萬無一失,就能到達勝境了。所以,上師的指導是絕對必要的,一個人不能只靠自己來修行。
另外,修行不會與世俗的事業成就發生沖突的。事實上,修行可以幫助人心靈上的成長,以及世俗事業活動上的成就。經由禪修,我們學會如何放松自己,保持平靜詳和。以這分寧靜的心,我們在繁忙雜亂的生活中,才知道如何自處。禪修還很有益處,經由修行,我們可以增長智慧。日常一切事都要仰賴我們的智慧,因此經由禪修和菩提心的培養,他人會感覺到你的改變,而認為你是「眾所歡迎的人」了。
容我再解釋一下。此處所生起的菩提心,就是指一種寧靜詳和以及利他的心。具備如此的心態,你就會成為眾所歡迎的人,而且並非只是區區一、兩個人而已,你將會受到全世界每個人的喜歡,而這可說是一項大成就了。
禪修教導我們如何松弛自己和保持寧靜,這分寧靜會帶來內心的喜悅。由於這分寧靜和喜悅,我們會與人相處得很好,沒有挫折感,也沒有反抗攻擊的心理,一直都在愉快的心境中。當別人以一種快樂的心境與我們相處,沒有一點嗔意時,便會自然地喜歡我們周遭的氣氛,而變得人見人愛了。
培養菩提心不僅會帶給自己,也會帶給周遭的人快樂。心靈上的平靜會使你將事情做得更好,你會更願意去傾聽他人的遭遇,也更能幫助他們。當你覺得沮喪或焦慮,而有人想和你談談他的問題時,你會不僅無法聽下去,也還可能遷怒他們來打擾你,而向對方說出刺耳傷人的話。但一個人如果寧靜愉悅時,這種事就永遠不會發生。工作時如能保持平和的心境,就能將工作毫無失誤地完成。在處理日常生活的每件事中,保持安詳寧靜的心境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人希望快速地收到禪修的效果,甚至盼望在一夜之間就有成效出現,但這是不可能的。禪修是開展心靈的一種過程,而持久即是其成功的關鍵。如果你每天有規律地做,即便是時間很短,也能有所進步。但如果你有一陣子每天修上幾個小時,而後數個月忘記修,則這樣一點效果也不會有的。這就像在西藏,要出遠門時,沒有汽車、公車或火車可搭,你只能步行。如果你開始用走的上路,然後持續不停地走,即使步履很慢,遲早也會到達目的地;但如果你用跑步的來趕路,然後休息很久,之後又是跑又是跳地朝目的地去,這樣你便很可能傷到腳踝,而永遠也到不了了。
如果我們持續修持,絕對肯定能達到效果。功德在我們身上慢慢累積,這就是所謂禪修的體認。我再次強調,它不可能一夕之間成就,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須經過些時日逐漸成長一樣,我們不可能一出生就是成人,我們必須有耐心,成長時慢慢去體驗。我們可以肯定人一旦出生,便絕對會長大成一個完整的人,同樣地,如果我們持續不斷地修持,修行的成果必會在內心的成長中顯現出來。
以上是有關我們內在本具的殊勝特質的一個簡短介紹,以及如何藉由正確的修行方法來開展它。這些修行方法包括了聽聞法教(聞、深思其意思)、實際修持(修),以及獲得的修持成果。依此途徑,在我們繼續朝向完全解脫的道上時,會發現這方法對我們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會有助益的。
轉載請註明:【噶瑪噶舉中國論壇:www.karmapa-chinabbs.com】